近年来,太平乡充分利用县乡本土红色资源,以传承和发扬“滇缅筑路精神”为主线,探索实现“基层党建+红色文化”“民族团结+红色文化”“乡村振兴+红色文化”的有机结合,在与时俱进中推动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。
以“基层党建+红色文化”,让“红色基因”流传不息。探索建立基层党支部“555”工作法,让“上好一堂诚信感恩课、上好一堂爱国主义课、上好一堂红色教育课”成为基层党建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。通过诚信感恩教育,在各支部兴起爱国主义热潮,不断增强党员的自豪感、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;同时,积极开展红色教育系列活动,采取讲红色故事、革命事迹、筑路往事等形式,让党员干部深切感受到红色历史的光荣,让红色基因流传不息。
以“民族团结+红色文化”,让“红色火炬”薪火相传。按照“太平家家建、户户享太平”的理念,采取打造一批美丽宜居民族村寨、组建一支民族歌舞队、唱好一曲民族团结歌、跳好一支彝族风情舞、建好一个民族文化展馆、上好一堂民族团结课、铺好一条民族团结幸福路、种好一块民族团结示范地的“八个一”措施,积极推动民族团结与红色文化实现发展共进。同时,在学校广泛开展唱一首民族团结歌曲、讲一个民族团结的小故事、对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家访活动、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班会、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班会、读一本民族团结的好书、组织一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主题文艺联欢活动、做一条民族文化长廊、传承一个本地的彝族舞蹈、排练一个融合本地民族特色的篮球操“十项活动”,把民族团结、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到学校教育中。
以“乡村振兴+红色文化”,让“红色印记”永不磨灭。充分利用毕摩文化、茶马古道文化、民族歌舞文化滇缅抗战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,抢抓机遇打造文化阵地,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完成特色旅游小镇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建设,建成了2个行政村“四站一室”、1个乡村记忆馆和1个农耕文化记忆馆,将民俗文化、历史记忆陈列其中,让群众在“美丽乡愁”中感悟社会进步,在“红色印记”中传承乡土文化。同时,编辑出版了《南丝路上的太平》一书,组建了32支民族歌舞队,通过组织各类比赛活动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引导彝乡群众凝聚在一起,真正做到“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”。
审 核:李剑吉海珍
编 辑:杨晓玲王林玲
供 稿:文/图窦建平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