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(记者 褚雪琴)昨日下午,我州举行“大理这十年”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州累计投入保护治理资金339亿元,完成了流域截污治污、“三库连通”、环湖客栈关停、环湖生态搬迁、洱海生态廊道建设、“三禁四推”、海东洱海面山绿化、洱海“两线”“三区”划定等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难事。环洱海新建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,铺设环湖截污干管,关停湖边2498家客栈,拆除3654户违章建筑,削减流域大蒜种植12.36万亩,关停搬迁流域46个规模养殖场,彻底关停洱海流域57座非煤矿山,3家水泥厂全部迁至流域外,全面停止海东开发。规划实施了洱海保护生态搬迁“1806”小镇建设项目,对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的居民全部有序腾退,完成1806户7270人的生态搬迁。建设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,为洱海构建起一道绿色屏障,成为美丽大理的一张亮丽名片,2020年9月试运营以来,累计接待游客462.98万人次。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从“一湖之治”向“流域之治”再到全域联动治理转变的历史之变。
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州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持续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其中,“十三五”期间,大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,大理州12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,空气优良率均保持在99.5%以上,2021年,全州12个县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.8%;大理州纳入国家、省级考核的优良水体(达到或优于Ⅲ类)断面比例从2014年的60%提升到了2020年的90%。2019年、2020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%。截至2020年末,全州乡镇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均划定了保护区,群众饮水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。
城乡人居环境越来越好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我州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,生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,绿色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加快,生态文化日益厚植。其中,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。初步划定大理州生态保护红线8091.02平方公里,占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总面积的28.5%。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,全州已建立各种类型、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28个,总面积达18.1万公顷。深入推进“森林大理”建设,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,绿色版图不断扩大,2020年全州森林面积达185.50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65.51%,比2012年增长了6.89%;森林蓄积量1.2亿立方米,比2012年增长了0.34亿立方米,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82%以上。全州湿地面积67112.31公顷,比2012年增加7473.17公顷,湿地保护率从2012年的48.02%提高到66.12%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,全州已查明的高等植物3643种,陆生野生动物763种,十年来,陆续刷新了中国鸟类、鱼类、蜘蛛种类新纪录以及中华桫椤分布海拔上限记录,为维护我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奠定良好基础。
发布会上,州生态环境局、州林草局、苍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、州洱管局等部门的新闻发布人还就洱海流域转型发展、林草资源管护、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回答记者提问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